首页 独家 > 正文

如果朱瞻基多活几年,能避免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吗 全球实时

2023-05-28 22:03:14 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雄主之一,在他的努力之下,明朝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历史上将他和朱高炽统治的这段时间称为"仁宣之治"。即便是在军事上,朱瞻基也曾亲率大军击败蒙古军,取得胜利,威震塞北。遗憾的是,朱瞻基仅当了十年皇帝就病逝,年仅37岁。

为什么要提到土木堡之变呢?后人一般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强转弱的标志。也就是说,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还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虽击退蒙古,成功保卫京城,但却不再强大。

所以常常有人感慨,如果朱瞻基能够多当几年皇帝,那么他打造的大明帝国是不是会更牢固呢?会不会避免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会不会延续明朝的强大?


(资料图)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必须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强转弱的转折点。对于明朝而言,土木堡之役的战败并不仅仅只是让大明损失了二十多万大军那么简单,而是使明朝的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体现于几点:

1.皇权被削弱,厂卫被打击;土木堡之变被消灭的军队是京营三军和亲军26卫,原本这都是皇帝的军队,被打残后实力大减。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以于谦为首的文臣扶持朱祁钰为帝,并铲除了专权宦官王振的余党,东厂被废,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被打死,锦衣卫也遭到沉痛打击。厂卫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统治的机构,厂卫被压制,也是皇权被削弱的证明。

2.武勋集团损失惨重,文臣把持朝政。土木堡之变中随军的武勋集团将领极多,战败之后多人阵亡,包括张辅等,侥幸没死的也丧失威严,难以和文臣争锋,使得朝廷大权落入文臣手中。

3.军制改革。为对抗蒙古侵犯北京,于谦接管军队,将京营三军残兵和未出战的京中亲军卫队进行改编,组建十二团营。这次军队改制有两个特点:1)打乱原有编制,削弱武将和宦官对军队的控制;2)增设都御使提督各营事务,即由朝廷兵部派人协助管理军队,这表明朝中文臣可以直接插手军队事务。

京城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文臣的声威达到巅峰,全面压倒武勋集团和宦官势力。在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军队是由五军都督府来管理的,皇帝委任武将和宦官共同管理军队,并通过五军都督府调动军队,朝廷兵部无权插手军队。土木堡之变后,军队落入朝廷兵部手中,兵部都是文臣,这也开启了明朝文人带兵打仗的新时代,皇帝也再无权力越过兵部调动军队。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擅长治国,对军事却理解不透,总以儒家思想去管理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越发孱弱,缺乏战斗力。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文人将领,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例如孙传庭、袁崇焕等,但明朝军队本身过于孱弱,使得优秀将领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所以后人认为土木堡之变让明朝由强转弱,就是因为土木堡之变后造成军权转换到文臣手中,导致明朝中后期军队孱弱,难以承担开疆扩土、保家卫国的重任。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由强转弱其根本原因是文臣强行插手军事,造成军队被削弱。那么,文臣为什么会得以插手军事呢?其实这是文臣权力过大后所出现的必然的结果。如此说来,抑制文臣权力的增长,对维持明朝的强盛是有帮助的。

在明朝建立初期,文臣集团与武勋集团是相互制衡的,朱元璋和朱棣又建立厂卫对这两个集团进行监察,并同时规定,文臣不能插手军事,武将不能插手朝堂政事。这使得文臣集团、武勋集团、厂卫三股政治势力达到均衡,且相互制约,而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时代也是最强盛的。

明仁宗朱高炽不喜武事,在继位后,开始重用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且让他们入阁,使得文臣地位不断提升。不过,朱高炽仅当了8个月的皇帝,继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个能力非凡、性格独特的皇帝。朱瞻基希望明朝能够在他的手中保持强盛,,但朱瞻基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治理国家,例如他喜欢巡视军队、炫耀武功等,所以朱瞻基才会两次御驾亲征,并支持郑和和李景弘两次率船队下西洋。但朱瞻基却不喜欢查看奏书、处理政务,那些对他来讲是非常枯燥的,朱瞻基的应对方式是重用了一批大臣,授予一定的职权,帮助他打理政务,此举导致内阁的权力大增。朱瞻基重用了包括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永乐时代的老臣,他自己却可以落个清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他所喜欢做的事情中也包含斗蛐蛐等极具个性的爱好,让他背负骂名。

永乐时期,朱棣常常巡视军队,并五征蒙古,朝中事务就让朱高炽监国处理,并委托朝中文臣辅佐。只是朱棣为人强势,做事向来一意孤行,文臣稍有反对,或让朱棣不高兴,朱棣就会强力打压,文臣的权力就始终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朱棣不同,朱瞻基对文臣的过度重用同样会导致文臣的权力膨胀,但朱瞻基却从未对文臣进行打压,这或许是朱瞻基没有朱棣的魄力吧?

朱瞻基应该是意识到文臣权力太大后会给皇权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才他会开始重用太监,甚至教太监识字,后人却认为此举是导致大明最终灭亡的隐患之一。不过我不这么认为,朱瞻基的目的就是让太监帮助处理政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朱瞻基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分掉文臣的权力,并让宦官势力和文臣集团进行斗争。简单地讲,朱瞻基就是想培植一股势力,与朝中文臣相抗衡。据史料记载,朱瞻基开始任用太监应该是宣德元年开始的,他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等辅佐处理政务。但宦官势力发展缓慢,无法作为一支政治力量与文臣集团斗争。朱瞻基此举收效甚微,文臣的权力依然缓慢提升。

朱瞻基去世之后,朱祁镇年仅8岁继位,在张太后的授意下,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进行辅政。年幼的朱祁镇自然是事事听从三杨的意见,这表示文臣的权力将得到疯狂的提升,并彻底掌握朝廷大权。随着朱祁镇年纪的增长,朱祁镇也会意识到危机,于是朱祁镇也着重培养宦官势力,与文臣对抗,并一度压制文臣。但即便如此,在朝廷政务上,朱祁镇也不得不依靠文臣。然而文臣虽掌握朝堂,却始终无法把权力渗透到军队,可以说明朝当时文臣唯一不能染指的就剩下军队了。不过朝中的文臣并不死心,时时找机会插手军队事务,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的土木堡之变,文臣在武勋集团战败之后正式插手军事,出面接管军队。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证明文臣不仅能治国,还能安邦,那么文臣掌管军队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明英宗实录》:祖制五军都督府,外人不得与闻,惟掌印都督司其籍。前兵部尚书邝野向恭顺侯吴某索名册稽考,吴按例上闻,邝惶恐疏谢。

关键词:

责任编辑:meirong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