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家 > 正文

“都市考古与民间记忆——《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3-06-29 01:05:37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周心怡)6月16日,“都市考古与民间记忆——《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建辉和学林出版社副社长楼岚岚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王迪主持。

“都市考古与民间记忆——《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资料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作介绍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为上海地方史与城市记忆留下记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首先作“田野报告”,介绍《平凉路2767弄》的研究背景、田野调查及写作过程。他表示,2021年9月,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平凉路2767弄(原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宿舍)正待拆迁,成为张力奋教授“都市、田野调查与纪录”课程的研究基地。这门课程以新闻采访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专业训练,指导12名本科生、2名助教,历经半年记录了该社区动迁全过程。课程成果最终以《平凉路2767弄》一书展现在人们面前,该书调查并记录了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包括15位居民的口述史,还原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行为的历史演变,为上海地方史与上海城市记忆,留下了较完整的记录。

谈及开设“都市、田野调查与纪录”课程的初心时,张力奋提出,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新闻是记录,是对微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他希望这门课在强调新闻本位的同时,能够组织学生以跨学科视野和整合核心能力来观察周边世界,学习“微社会”,从而在实践中记录和思考,在对话中培养对普通人和民间记忆的尊重。

参会领导嘉宾就“都市、田野调查与纪录”课程的价值与“平凉路2767弄”样本的启示意义展开探讨。徐雷对杨浦区领导、各界学者和平凉路2767弄的街坊邻里表达了感谢之情,并从这门课出发讨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度”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词,即通过提升学生提问、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来培养一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也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

卢刚认为,“平凉路2767弄”项目组通过一本书,一堂课作为载体,来进行口述历史,用脚步丈量历史,体现了特别深的人文情怀,未来宣传部将利用好这一成果,继续将书中体现的杨浦人文氛围和历史宣传好,弘扬好。 

以都市口述史发掘和保存城市文脉

张涛甫提出,“平凉路2767弄”将上海记忆和城市考古相结合,是非常好的教学样本,不仅让同学们跳脱出单一的校园学习环境,进入社会现场,了解真实的上海,也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践行了新闻学院“好学力行”的院训,锻炼了学生的核心能力,更为未来的课程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徐珂对张力奋认真、严谨和高标准的教学态度表示赞赏与敬佩。他表示,正是因为老师的全情投入和付出才有了这样高质量的课程,才能让学生有巨大的收获。未来学校的课程设置将汲取这门课的宝贵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

周建辉提出,通过张力奋和同学们的田野调查与记录,让平凉路2767弄居民的记忆变成了书本上的文字,这本书对定海街道的本地居民而言是一种家族、家事的传承,对定海街道而言则是其在城市历史上珍贵的乡土教材。

楼岚岚认为,“平凉路2767弄”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出版为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为发掘和保存城市文脉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探索。

上海史知名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熊月之评价表示,《平凉路2767弄》是对一个自成单元的百年社区人文历史的深度发掘,是对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素描,是对一个行将消逝的社区带有抢救性质的人文考古,是一群具有社会学意识、历史学素养、新闻学专业的学者所做的都市口述史的典范之作。

与会专家学者和记者进一步围绕《平凉路2767弄》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讨论。对该书作了学术研讨,并期待本书的意义与影响能超出历史学界、社会学界与新闻学界,为推动上海城市更新与文化积累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人文考古”个案。“平凉路2767弄”项目组学生、部分口述史受访者也到场,共同见证此书出版。  

关键词:

责任编辑:meirong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